阳光明媚,微风不燥。2023年6月7日,安阳市北关区永兴学校的学子们在晨光的沐浴下走进了曹操高陵,在这里开展了一段文化之旅。他们互相帮助,虚心学习,在思索中觉悟,共同体验文化的乐趣与魅力!
出发啦
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
不负时光,快乐研学
同学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,穿着统一的校服,乘坐着我们绿色安全的校园公交,满心期待、整齐有序的走入高陵……
进入景区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武挥鞭的雕像,对于很多学生来说,他们是第一次走进曹操高陵,这一天注定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研有所思,学有所获
同学们津津有味的听导游讲解,参观曹操高陵的过程中,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探讨了几个问题:
一、曹操高陵为什么直到2009年才发现?
史料记载,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,曹操颁布《终令》,明令在邺城之西、西门豹祠西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陵墓,“不封不树”。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正月,曹操病逝于洛阳,二月,归葬高陵。黄初三年(222年),曹丕又根据曹操遗愿,颁布《毁高陵祭殿诏》,拆除陵墓地面建筑。经历了唐、宋,到金元时期,中原战乱,曹操高陵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,并演绎出了曹操72疑冢的传说,给曹操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二、魏晋时期的“薄葬”之风。
三、曹操“奸雄”形象的演变。
晋到唐的“尊曹”阶段,曹操的历史功绩、文学才能,受到唐朝士人的集体尊崇,李世民就评价曹操“帝以雄武之姿,常艰难之运。栋梁之任,同乎曩时;匡正之功,异乎往代。”即使到了北宋,在传统史家笔下,曹操仍然是正面人物。
自南宋到近代的“贬曹”阶段,南宋宋高宗偏安一隅,形成了类似于刘备那样的“偏安”政权。
明清以来,借助三国演义故事的广泛传播,曹操的“奸雄”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。
和历史老师一同穿越千年历史风烟,置身于巨幅壁画之前,同学们不约而同吟诵起《观沧海》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……”永兴学子的朗朗书声响彻大殿……
曹操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著名的文学家、诗人。曹操的诗歌中彰显着自己胸怀天下的壮志,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。在我国诗歌史上掀起了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。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间,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。曹操正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,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,李白有“蓬莱文章建安骨”之句。
“立足课堂,引领教学,研教相济”,周守谦校长出发前说的话还在耳边萦绕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通过研学活动,同学们找到了学习方向,懂得了人文历史,学会了辩证看待事物。
周校长和同学们合影留念!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在集体中增进感情,在历史中寻找知识的乐趣,在行走中丰沛对未来的自信。返程收获满满,意犹未尽,炎热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,曹操文化引领研学热潮。经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,同学们对建安文学的认识逐渐加深,此刻从同学们坚定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,他们体会到了历史的底蕴,觉悟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。祝愿永兴学子:未来可期!